在第二屆中國營地教育大會上,北京實驗二小校長蘆詠莉的演講得到多次熱烈的掌聲,散場后仍有眾多與會者圍住蘆詠莉校長請教各種問題。因為蘆校長的演講內容引起了在場每一位營地教育工作者的共鳴,那就是著眼于未來,我們應該向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蘆詠莉認為,教育的專業(yè)性不僅僅體現在學科知識方面,更多應體現在育人的能力,以及對于未來的把握和前瞻性。對于小學6-12歲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考試獲得了多好的成績,更不是在老師、爸爸、媽媽面前表現得多優(yōu)秀,而是當他們在26歲、36歲、46歲時,當他們成為社會主體的時候,仍然表現得很優(yōu)秀;也應該清醒認識到社會環(huán)境的大變革帶給教育的沖擊,在發(fā)展趨勢越來越靈活、多樣、開放、個性化時,我們的教育是要適應今天還是要適應未來?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蘆詠莉認為未來學校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是促進個性發(fā)展的教育體系。以此為方向,蘆詠莉在多年的學術研究和教學管理實踐上,作了很多探索、創(chuàng)新。在北京實驗二小,蘆詠莉明確要求除了該校已有的優(yōu)秀傳統之外,至少還必須做到兩點,第一是把體育作為第一學科,因為再好的技術也是需要人來創(chuàng)造的,即使將來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是機器人在做,所有東西都可以讓技術來完成,人都必須要確保是健康的,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技術,需要更強的體力、意志力做基礎;第二是要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作為第一目標,滲透每一個學科,思維品質是一種高級認知能力,讓孩子以靈活角度來認知問題,去駕馭信息,懂得怎么去舍棄,怎么去找到真正有用的東西。蘆詠莉還指出,中國有句古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思維品質培養(yǎng)中還應再加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不意味著要超越人類,而是要超越自己,這個創(chuàng)新就要提出各種批判性的思考。
蘆詠莉的演講內容蘊含了很多對學校教育框架性或者戰(zhàn)略性的一些設計,同時也結合教育現實作了一些反思。而這些反思和觀點,與營地教育的理念、愿景有許多吻合之處,因而現場反響強烈。營地教育該怎樣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并互相補充,一起為孩子們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廣闊教育空間呢?就此話題我們在會后采訪了蘆詠莉校長。
蘆詠莉說,正如她在演講中所提到的,和營地的接觸最早是因為自己的孩子,2013年冬天其大兒子在國外營地的一次驚喜而刺激的體驗,給了她全家一個非常大的震動。在關注營地教育后也讓作為學者的蘆詠莉思考學校教育要做什么,她認為營地教育給了我們一個虛擬的真實社會的縮小版。在這個縮小版里,孩子要自我管理,生活自理,因為沒有媽媽在,他未來的26歲-46歲要這樣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他要去解決沖突,要迎接挑戰(zhàn),他要面對挫折,要分享成績,所有的一系列他要慢慢去走。
蘆詠莉表示:營地教育在未來有無限發(fā)展的前景,但目前中國學校教育還是大多數孩子生長和成長的空間,學校教育比營地教育更加復雜,我們考慮要在學校里增加一部分營地教育的體驗,然后再回到學校里去做新的反思和培養(yǎng)。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營地教育,不存在誰融合誰的問題,應該是三者拉著手,面向未來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分享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和優(yōu)秀的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