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全社會上下對素質教育問題的廣泛關注,其實就是從“營地教育”開始的。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營地教育開展較晚。上世紀90年代初,教育專家孫云曉的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通過描寫中日兩國孩子在內蒙古的一次戶外夏令營活動中的不同表現(xiàn),暴露出中國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由此揭開了中國素質教育的序幕。“一次特別的營地活動有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營地教育由于其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廣泛性,由于其體驗式、實踐育人的特點,對培養(yǎng)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
■讓孩子從“低頭e族”成為仰望星空的新一代
戶外露營可以使孩子們走出城市,遠離電腦、手機、iPad屏幕對眼睛和身體的損害,多參加戶外拓展活動可以鍛煉筋骨,增強孩子們的體質和協(xié)調性。戶外新鮮的空氣和美麗的風景,不僅對孩子的健康大有裨益,同時,大自然的神奇也會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如美麗的星空、高山流水、四季變化、地域氣候的差別等,有利于孩子去認知真正的世界。
■讓孩子敬畏宇宙、敬畏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物種
最常見的露營活動就是接觸大自然、感受田野,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認識知了、蝴蝶、蜻蜓、壁虎、螢火蟲等如今在城市中已經幾乎消失的小精靈,學會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辨別生命形態(tài),認識生物的豐富性及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從實踐中自覺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團隊意識
可以通過準備一頓野餐、搭帳篷等來提高動手能力,從玩中學習,懂得分享,懂得協(xié)同合作。
北京一所中學的學生還曾參加模擬城市的營地活動,由學生擔任城市中的各種角色。一名學生后來總結:“城市模擬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公民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所遵守的公德,所要盡的義務和可以獲得的福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每一個決策貌似不重要,但都不可或缺,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都需要我們有極高的溝通技巧和協(xié)調能力。這種感受是課堂學習難以獲得的。”
■讓孩子個性得以張揚,打開心靈的樊籬,增強交際能力和交流欲望
孩子在戶外會更加主動與其他小伙伴交往。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一起快樂玩耍的過程中,不僅身心更加舒暢,也可以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戶外露營也是父母與孩子交流談心的絕佳機會,平時少有的專屬時光,在美麗的風景中和放松的心態(tài)下,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消除平日生活中彼此產生的隔閡。
■營地同時具有療養(yǎng)和治愈的暖心功效
俄羅斯的“小鷹”國家營地曾在汶川地震后接待了184名中國災區(qū)兒童,在當地進行為期三周的康復性療養(yǎng)。俄羅斯著名的旅游圣地——黑海最美麗的4公里海岸線都給了這個營地,這里沙灘的沙質比黑海其他海灘都要好,孩子們在這里每天都參加既豐富多彩又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活動,治療和康復效果非常好。
由此可見,營地教育就是以跨學科理論和實踐為依據,以戶外團隊生活為主要形式,以提供融合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教育性的創(chuàng)意課程為特色,鼓勵、引導青少年探索自己、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他們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與能力,包括跨文化溝通、領導力、生存能力、服務精神等,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身、心、靈、腦”得到全方位鍛煉,不斷提升觸及靈魂的“獲得感”。
“營地教育”概念和職能不斷演進,世界范圍內,營地教育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和組成部分越來越被重視,許多國家已經將營地教育納入了常規(guī)的學校教育體系。近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營地行業(yè)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很多有識之士在探索、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新模式時發(fā)現(xiàn)、認識了營地教育。與中國青少年人口基數相比,我國營地的數量還不多,質量參差不齊,有質量、有品牌、有影響的營地少,整個行業(yè)缺少“頂層設計”,亟待政府的引導及行業(yè)規(guī)范。相信在業(yè)內人士的不斷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政府、民間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的大環(huán)境里,在國家已放開二胎生育的政策紅利期,營地教育必將迎接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