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對眾多父母的采訪中,他們對孩子參加營地的回饋評估更多集中在——“孩子變得更開朗,更獨立,更善于與人打交道了。”還有的孩子交到了好朋友,以及有了性別意識,完成了性別啟蒙。當然不乏質疑美國營地住宿條件差,到處都是蚊蟲,感慨“簡直是花錢來受罪的。”
無論怎么總得選一個營送孩子去代表了時下家長的一種典型心態(tài):別人都做,我也要做;別人都說好,我也要去嘗試。
在歌華北戴河啟行營地即將出版的《夏令營手冊中文版》一書中,作者談道:“要知道孩子參加營會的目標大多是直接而具體的,如享受樂趣或精進足球技巧,而家長的目標則比較遠大,如發(fā)展社交能力、培養(yǎng)獨立性等。有遠大目標是好的,畢竟把孩子送到營地體驗要花費大量金錢。但是不要忘了:享受樂趣才是第一目標。這是決定你的其他目標能否達成的先決條件。如果孩子不喜歡營地生活,那么他們是無法達到你所期望的個人成長的。”
享受樂趣才是第一目標,對孩子,對家長對應該如此,但對于初興營地的中國,這個目標顯得高遠而奢侈。
發(fā)展亂象、選擇過多、聲音紛擾,常常會蒙蔽家長們的雙眼和判斷力。而很多機構,恰恰就是發(fā)現(xiàn)、利用并滋生蔓延了家長們的焦慮感。
某營地機構創(chuàng)始人很懷念自己小時候那種原生態(tài)的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他覺得跟好的營地教育理念很相像。“有一段時間我喜歡玩火。放假沒事干,跟一群朋友瞎轉,看到一條河里有很多干枯的蘆葦,我們就點著了。村里的人來追我們,結果一個人被抓住,大家就都留下來了。回顧這段成長經歷,我覺得跟營地教育很相像。我們從中學會了很多,比如合作和擔當;了解到一群與我們不同的人,他們生活的狀態(tài);學會什么是對與錯。這就是成長的經歷,是學校和家庭所給予不了的。人生有時候就是頓悟,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成長是拔苗助長,等不及頓悟。”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成為他們?yōu)楹⒆舆x擇營地教育的首要原因。“過去我自己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名校名企高管,一路走來,見過太多優(yōu)秀的人,也深知他們身上具備的特質。我想一個家長最根本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做好準備,經營好他們自己的一生。而我們不做任何定義和判斷。培養(yǎng)孩子不是看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而是要看到他們二、三十年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