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寶參加營地之前,我壓根不知道什么叫營地,感覺這種說法是在遙遠的某些國外影視劇中聽到過,而且感覺營地是個很嚴苛規(guī)矩的地方,適合一些高中生之類的吧。
小寶6歲的時候,開始讓她和周圍小區(qū)里、學前班的孩子們一起玩耍,但她有點內向,尤其是和男孩子們呆在一起的時候,更是羞澀甚至會哭泣。我生下小寶后加入了一些媽媽群,交流我們的育兒經驗,經歷過小寶幾次“社交障礙”后,我焦慮極了,因為實在是擔心她將來性格的發(fā)展,會不會真的有社交障礙,不能每一次都逃避與異性接觸溝通啊!
媽媽群里群主定時會給我們邀請到一些教育專家或者學校的老師等等做沙龍,線下大家也會找個合適的地方湊在一起交流。偶然的機會吧,在15年的夏天群里晚上拋出了一個微信鏈接,講的是一個小朋友參加了一個機構的營會后的親筆信。我當時就愣了:“營會是個什么鬼?”媽媽群里也有不少媽媽提出了和我一樣的疑問,正好有個媽媽家娃參加過,就耐心給我們解答,我模模糊糊對營地有了個概念吧,起碼不是我最初所想的那樣。而是一個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合適的休閑、玩耍漲知識的成長基地吧。
15年暑假我和小寶爸爸一直想去馬爾代夫玩,過我們的結婚紀念日,這也是我一直的愿望。但是小寶的去留成了問題,自從有了她之后我和老公少有二人空間,我的想法是把小寶留在家里交給老人們帶。但是小寶爸爸不是很同意,覺得老人會溺愛小寶,本來就內向的她會更嚴重。我忍不住在媽媽群里抱怨了幾句,之前分享鏈接的那位媽媽說了句“不行你就把她送到營地唄,又能玩還有專業(yè)導師陪著,多放心”我心里一動,就在網上查了一下,也咨詢了幾個去過營地的家長,和老公實地去了北戴河的營地看了一下才共同決定就定啟行了。
第一次出家門,小寶也是第一次離開我這么長時間,雖然才2周但是對于她來說算是如隔三秋了。從又哭又鬧,到給她看網站上營地各個小朋友開心的照片和好玩的視頻,最后幫助她根據老師的指導一點點收拾好臨行行李箱。小寶也逐漸對前往營地有了點期待。
營地不讓我和老公進去參觀,只是把小寶送至門口,就有導師幫她拿行李帶她去宿舍收拾。臨走時揮手不出意料地又是一場大哭,當時我心里就想我這個決定是不是太草率對小寶太殘忍了。幸好事實證明這次決定不僅不是一個錯誤,而是一個相當成功的里程碑意義事件。
在馬代和老公邊玩邊操心小寶在營地的表現(xiàn),每天抱著手機查看營會家長群的動向。導師每晚會把當天小寶和其他營員們的活動照片發(fā)過來,我就和老公兩個人捧著手機從幾百張照片里篩選出小寶,只要能看到她健健康康的、開開心心的,我倆就都舒了口氣。這個竟然成為我們后面幾天的小游戲了,就看誰能又快又準地從照片里找到小寶。
家長群里大家也會討論一些教育問題,但不同于日常媽媽群里簡單聊聊誰家孩子又發(fā)燒了,有沒有偏方。營會的家長群里意外聚集了一幫有著相同教育理念的家長們。我們在短短的兩周里,一起探討中國當代孩子們的成長方式,我也第一次接觸并了解到“項目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服務式學習”、“同理心”等等教育新概念。這些是我在送小寶參加之前沒有預料到的。事后我寫過一篇文章反思分享我的營會體驗時也提到,營地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孩子們的,家長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深度學習。
兩周說快也快,結營上午我專門和老公趕回來到北戴河參加。我很激動,不知道那個內向羞澀的小家伙會變成什么樣子,而老公也很好奇這種自稱很神奇的教育方式到底是長什么樣。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在寬敞的營地小劇場里,我們坐在第一排,很快從臺上穿著相同營服的孩子們里找到日夜思念的女兒。當看見她扎著小辮子,咧著嘴揮著手沖我們倆笑的那一瞬間,我不爭氣地哭了。是感動可能也是思念,還有很多情感吧。結營儀式上小寶和自己所屬小組的小朋友們一起表演了話劇,那半個小時,我覺得我看見了奇跡。小寶還有些內向,但比起之前進步簡直太大了!我緊握著老公的手,抑制不住的激動,看著我家的小女孩在這么多人面前,大聲念出她的臺詞,還能跟同組的小男孩牽手跳舞。她在舞臺上的燈光下,那么的開心。
結束之后,我找到了導師想問問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也想向他們表示感謝。他們只是告訴我小寶是個好孩子,懂事知禮貌。營地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讓她自己去接受自己、改變自己。這句簡單的話真的讓我這個做媽媽的自慚形穢啊,我對自己的孩子的不足只是想著怎么讓她不要這樣去做,要按照我們的想法去行動。但我們忽略了女兒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小寶回到家每天晚上會和我們繼續(xù)她在營地的“反思時間”,告訴我們今天她在外面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好不好…. 這時候她都會沖我囔囔:“媽媽我要回營地!”我問她:“你更喜歡營地還是家呢?”她會羞澀地捂嘴露出兩只大眼睛眨巴:“更喜歡營地,因為那有喜歡的導師和我的朋友”。
如果非要我用專業(yè)的回答來總結營地,我想:營地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學校。而營地教育絕非只針對孩子們,還包括父母,我們所有人吧。這種新的教育方式,讓成長更加健康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