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營地教育,許多人也許會感到有些陌生。
是夏令營嗎?假期們孩子扎堆玩,是旅游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嗎?
其實,我們離營地教育并不遠,在許多經(jīng)典的影視作品里就藏著他們身影。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飛屋環(huán)游記》里胖墩羅素有一條掛滿各式各樣徽章的綬帶,這個是美國營地教育活動的載體和象征。營員們可以隨時申請參加當?shù)厝魏我豁椬约焊信d趣的活動,而在完成了該項活動的所有要求之后,就會獲得一枚設計精美的“品德徽章”,得到充分的滿足感。所以羅素非常愿意參與各項營會活動,希望可以早日集滿徽章,獲得更多的更高的榮譽稱號。
曾經(jīng)有一篇報道,年僅12歲的童子軍埃默里•本森剛獲得了游泳的“品德徽章”,然后和家人去大煙山國家公園遠足。碰巧的是,他們遇上了一名7歲孩子在玩耍中不慎跌入河中的突發(fā)事件,孩子轉(zhuǎn)瞬間被湍急的激流沖走。孩子的母親情急高呼,而本森因為有豐富的游泳和野外活動生存經(jīng)驗,見到此狀毫不猶豫,從巖石上高高躍入深不見底的水中,橫向截住了落水的孩子,緊緊抱住他游向了一塊大石頭,孩子最終獲救。
還有,前段時間大熱的《海王》,小海王在帶領下參觀海洋館,學習海洋知識。這樣的校外實踐也是營地教育的一種形式。

青少年通過參加豐富有趣的活動,探索自然的奧妙,不僅可以在團隊中學會和他人相處,同時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釋放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體驗到生活和自然的美。

前年在國外留學時認識了一位美國媽媽,跟我分享她給孩子選學校的故事:
如果你選學校的話,千萬別只盯著學校的成績來看,“Field Trip”是學校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越是好的學校,“Field Trip”次數(shù)越多。而且質(zhì)量也很高,因為“Field Trip”本身就是她們教學的一部分,只不過是把教學從室內(nèi)搬到了室外。
“Field Trip”是美國學校里一個常見的活動,類似于我們說的“郊游”,只不過美國學生的這種郊游范圍很廣,而且次數(shù)也很頻繁,而且據(jù)說那種很好的私校,每年郊游的機會也會更多。
她說,孩子參加學校這幾年組織的Field Trip,學習生活豐富到讓她都羨慕不已,不知不覺去了好些地方。有野外采風、博物館之旅、參觀教堂、去體育場……而且每次參加“Field Trip”的前后幾周,她女兒都特別高興,就連平時的學習狀態(tài)也是激情高漲。
學校曾經(jīng)帶領孩子去過一處灘涂,那次活動是為了觀察水鳥和灘涂的植物。
還去過斯坦福藝術博物館,因為孩子在學校的藝術課時講到羅丹的雕塑,所以老師特地安排了這么一次旅行,帶著孩子去欣賞“思想者”、“地獄之門”等羅丹的作品。
除了校內(nèi)課堂,老師們帶孩子出去玩的郊游,并不是我們刻板形象中的走馬觀花,而是有一整套的課程體系在當中配合,更能與課本知識相輔相成,讓孩子成長的更順利。

在營地教育中,教育回到學習者本身,讓學習不再是依賴于“施教”,而是依賴于孩子自我激勵的好奇心和自動的開始。
通過營地豐富多彩的課程,開拓他們的眼界與格局。加上優(yōu)秀導師的引導,讓他們學會探索自我,發(fā)覺未知潛能,讓孩子因為想要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而主動學習。
例如,他們可以自己制作筏子協(xié)同合作劃過游泳池,在懸索上以60公里的時速“飛起來”。

這項冒險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開始了解基本的生存技能,開始承擔起對自我,他人以及環(huán)境的責任和感情,并開始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建立起自己的領導能力。
由于當前應試教育的體制,學校體育運動項目陳舊、學校體育場地空間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存在。青少年普遍運動能力不足,大面積的體質(zhì)下降已經(jīng)成為不容爭辯的客觀事實。如何吸引和培養(yǎng)他們的運動興趣成為一個很值得被關注的課題。
只有因地制宜,與國際接軌,嘗試課堂教育?營地教育,精心設計出一系列符合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并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營地課程,進一步激發(fā)青少年參與運動的興趣和樂趣。

學習的過程已經(jīng)不單單只是在教室和學校完成,而是由教室轉(zhuǎn)變到戶外等其他的場所。在這個環(huán)境中,他們能夠?qū)W習和理解周圍世界的變化萬千,也是日后發(fā)展與構(gòu)建生存能力的基礎。
其實早在1922年,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就曾這樣說道:“營地教育讓學生以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一次次嘗試中獲得最終的成功。營地教育和學校教育加在一起,讓我們的教育體系變得更加完整。我相信,一個耗時幾周組織良好的夏令營,帶給學生的教育意義要遠遠大于一學年的校內(nèi)教育。”

培養(yǎng)一個人格健全,真正意義上的“人”,光靠學校教育是萬萬不夠的。
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是成人在那里不斷地教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做,但要想讓青少年發(fā)揮他們自身的生命潛能,就要在環(huán)境中成長。
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給孩子一段不插電的時光,一次營地研學的機會,一次非認知技能的訓練的重要性。
營地每一天的活動里,都有著這樣的推動力,讓孩子不知不覺地變得更好。
- END -

作者簡介:NightCaroline, 簽約江蘇文藝出版社,樊登小讀者,營地教育網(wǎng),干貨幫,心探索等20家大型公眾號,寫有10萬+爆文被視覺志,京東圖書大號等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