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北京的午后。東直門大街車水馬龍,霧霾仍未散去,但絲毫也不影響無數(shù)“追夢人”前行的步伐。宇飛大廈辦公樓里,一身休閑的李小桓侃侃而談妙語連珠,這位北京航海中心的CEO,睿智而內(nèi)斂,但說起自己最喜愛的事業(yè)時,仍流露出一絲“霸道總裁”式的自信:“從目前國內(nèi)青少年帆船營地來說,我們的安全標準系數(shù)最高,課程體系、設施設備也是最專業(yè)、最完整的!”
這一番在同行看來多少顯得有些“霸氣”的話,李小桓有充足的“底氣”來支撐:他如數(shù)家珍,向我們一件件展示國際權威的培訓認證證書、原裝進口的器材和服裝、亮光閃閃的競賽獎杯……看著他專注的神態(tài)和癡迷的目光,忽然感覺這位已過天命之年的男人更像一個單純天真的男孩子,情到深處渾然忘我;巧合的是,李小桓三年前組織參加“中國杯”的一支業(yè)余帆船隊,隊員都是年過不惑的京城各界精英翹楚,隊名就叫“老男孩”,寓意青春不老夢想飛翔。為了追逐兒時的“航海夢”,李小桓可謂一波三折,往事如一首歌,在室內(nèi)悠揚地響起——
年少的我
喜歡一個人在海邊
卷起褲管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
總是以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兒
三十多年前,李小桓就是這樣一個對大海充滿幻想、做夢都想成為水手的男孩。大連港潮起潮落,無數(shù)鳴響著汽笛的船舶進進出出,總是牽引著這位北京出生、大連長大的男孩渴慕的目光,幼小的心田里滿滿都是關于“航海家”的傳奇:如果能駕馭萬噸巨輪馳騁大海,該是件多么快樂而自豪的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事情的發(fā)展令他始料未及——
“一不小心”考上了清華,理想的風帆從此擱淺
1982年高考填報志愿時,李小桓的第一志愿是“大連海運學院海洋船舶駕駛”,第二志愿是“大連工學院船舶工程”,第三志愿是“青島海洋學院”,不是開船的就是造船的專業(yè),這讓一心“望子成龍”、想讓兒子留在北京的父親雷霆震怒極力反對,而固執(zhí)的李小桓也是寸步不讓,父子倆因此爆發(fā)激烈沖突,最后雙方好不容易互相妥協(xié):第一志愿必須由老子安排,第二、第三志愿可以隨兒子。
李小桓當時心想:反正清華我也考不上,就隨你老爺子得了。誰料造化弄人,高考成績揭曉,李小桓卻意外被第一志愿錄?。呵迦A大學建筑系。這在當時人們看來意味著一出校門就可以捧上“金飯碗”,也可以順理成章地留在北京了,老爺子喜出望外大宴賓朋,李小桓的心中卻充滿苦澀,考上清華的榮耀并不能彌補他精神的失落:兒時的夢想看來要“夭折”了,拜拜了,我的航海夢!
藍瘦,香菇?還真的不用急,讓時間來說話——
塵封的夢想被重新激活,一發(fā)不可收,回到北京后李小桓不斷上網(wǎng)搜尋航海資料,四處拜訪教練學習,很快又從網(wǎng)上了解到:北京有一家英國老外創(chuàng)辦的航海中心,專事業(yè)余帆船運動的培訓,他帶上女兒去參加一期航海夏令營后,女兒也立刻喜歡上了這項運動。從此,李小桓戲稱自己就像搞傳銷一樣不斷拉“下線”,讓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成為航海發(fā)燒友,北京航海圈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本來以外籍會員為主的北京航海中心發(fā)生顛覆性變化:中國籍會員以壓倒多數(shù)超過了外籍會員!這時老板Rick Pointon也找到了李小桓等人,讓他們?nèi)牍杀本┖胶V行牟⒔邮止芾恚撠熅唧w業(yè)務經(jīng)營。
夢想的羽冀一步步豐滿,李小桓也幾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北京航海中心的事務中,在傳承的基礎上,對航海夏令營的細節(jié)和理念做了完善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青少年帆船航海付出更多精力和投入,讓原汁原味的英式課程更接中國地氣,更適應中國孩子的特色和文化背景。
創(chuàng)辦十年以來,北京航海中心已經(jīng)培訓了幾千個孩子,擁有幾百個會員,從中培養(yǎng)出很多純業(yè)余的船長和舵手,印著“BSC”( 北京航海中心)字樣黃色T恤的水手,經(jīng)常活躍在國內(nèi)各類帆船比賽競技場上,這也是讓李小桓最引以為傲的事。
“帆船是眾多水上項目的骨干運動,能不斷推進人們學習和進步,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只要一開始就會深愛一輩子!”說起帆船運動對孩子的改變,李小桓首先說起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學習帆船后女兒變得很獨立,才十五歲的小姑娘就出國參賽,外語交流、填寫各種英文表格等等都一個人完成,大大增強了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李小桓指出,參加帆船培訓,必須要學會觀測天文、掌握洋流變化,更要能感知“風往哪里吹”,隨著風力風向流向的持續(xù)改變,要求孩子也能快速隨機應變,不斷感知自然認識自然,也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增強自信;同時,帆船競賽有完整而復雜的規(guī)則,孩子必須要學會遵守并合理利用規(guī)則,擅于利用規(guī)則壓制對手,在規(guī)則的框架下平等競技……在這整個過程中孩子們不斷互相鼓勵互相切磋技藝,也收獲快樂和友誼。他舉了一個例子:很多時候帆船出海時孩子們都會做一個游戲,故意讓帆船翻覆而人可以保持不落水,他們認為這樣很嗨,即便是游戲,也需要技巧需要達成默契。李小桓風趣地說:友誼的小船雖然翻了,但友誼的情感卻更深厚了! “其實西方營地原本宗旨就是讓孩子過來嗨幾天,回歸自然釋放天性,并不承擔過多的教育功能。”從英國人手中接管營地,李小桓對中西營地的理念沖突有清晰認識,對近期在中國盛行的“營地教育”概念也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理解:國外只有營地即“Camp”的概念,“營地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的發(fā)明,如果讓營地承擔起“救濟”應試教育的功能,從初心來說確是不可承受之重。因為在很多西方營地導師看來,孩子一些最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在進營地之前就應該養(yǎng)成!
說到這里,李小桓又列舉起他前幾年在營地里親眼目睹的中外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xiàn),這不禁又讓我們聊起跨越二十多年的兩篇文章,一篇文章是上世紀90年代初作家孫云曉的《夏令營的較量》,另一篇是日前流傳于網(wǎng)絡的熱文,名為《震驚!23年后,中國學生在夏令營中居然又輸給了日本學生!》。二十多年過去,第一篇文章中中國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行為,在第二篇文章中還是“情境再現(xiàn)”,這確實應該讓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為之憂慮并反思。在北京航海中心的航海營地,這種狀況正在悄然改變,老營員垂范小營員,自助、互助、專注、自律,擔當?shù)葍?yōu)良風氣已經(jīng)蔚然成風。
李小桓認為:既然因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體制和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讓營地承擔起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短板這一使命,就應該讓營地教育發(fā)揮持續(xù)性的功能,讓孩子的營地活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淺嘗輒止的所謂“體驗”。以帆船營訓為例,共分為青銅、白銀、黃金、鉆石等七個階位,孩子要獲取所有階位需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持續(xù)訓練和積累。也只有在這相對較長的時間里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營地文化的熏陶,孩子不僅能學到系統(tǒng)技能和科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社會能力和社會公民意識。
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已聊了近兩個小時,意猶未盡,問起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李小桓居然表現(xiàn)一種云淡風輕的超脫:談不上啥規(guī)劃的,不盲目不浮躁,一步步腳踏實地把手頭的事做扎實才是硬道理;做孩子的事業(yè),靠制造噱頭靠畫大餅能做好嗎?好吧,李小桓先生,Ⅰ服了YOU!你有足夠的氣場說出這番話,因為好像一位哲人曾說過——
一個男人,做著自己最喜歡而又最有意義的事,順帶也把錢給掙了,還能比這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嗎?
文 / 營地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