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在參加木工營活動

■學生在營地課程中自己動手編制竹筏
寒假即將到來,坊間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又開始掀起新一輪招生熱潮。與往年不同,今年,一種稱為“營地教育”的戶外活動項目悄然來到東莞,它有別于夏/冬令營,將生活、旅行、學習、社交等體驗整合在一起,引起了家長和學生的關注。
現(xiàn)象
營地教育在莞出現(xiàn)
對于12歲的沙田廣榮中學學生邱俊森而言,2016年的暑假可能是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一個——因為他參加了一個營地教育項目。起初小邱以為只是普通的旅游或興趣夏令營,沒想這次戶外營地生活讓自己體驗到了野外做飯遇冰雹、就地取材制作竹筏渡河和深入山林找柿子等“瘋狂”的事。
記者了解到,該美式營地教育項目是東莞某戶外機構(gòu)開設,項目以體驗戶外營地生活與探索為主線,并在野外環(huán)境中開展團隊學習與游戲,還組織有專業(yè)戶外技能的老師向孩子們傳授實用的基礎野外生存知識與技能,通過回歸大自然、結(jié)合大自然的戶外生活體驗,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與自理能力并鍛煉心智。
今年國慶,小邱又參加了一個兩夜三天的親子營地教育。他和媽媽在這個營地里開展了10余公里的野外徒步,并憑頭燈在沒有光線的山洞里探索行走三個多小時,這段親子相互幫忙的艱辛旅程讓他和媽媽找到一份前所未有的感動。
無獨有偶,逢節(jié)假日來到下壩村的“綠光繪本生活館”,也能看到另一種營地教育活動。這里的二樓有一個“落地玻璃+原木家具”的小清新北歐風繪本間,隔壁卻是一間畫風全然不同,配備有專業(yè)木工臺和齊全工具的工坊,它們都是為了開展“繪本木工營”教學而設的。參與的孩子先在前一個房間接受一定程度的繪本教學,然后在工坊里開展木工手藝學習與創(chuàng)作,通過一整套完整的系統(tǒng)課程,這個營地的孩子們將學會靠自己的雙手和原木材料,把腦海里的繪本角色和場景通過手工藝品還原出來。
不管戶外還是室內(nèi),這些特色鮮明的營地教育模式正悄然出現(xiàn)在東莞孩子的課外生活中。
釋疑
正宗營地教育追求“學習+生活+探索”
“我也是希望搞明白,營地教育有什么不一樣?”市民黃偉茹女士表示自己在兩年前無意間接觸到營地教育時,她和很多人一樣也是滿臉問號。她對這種新奇有趣又不失科學的教育模式很感興趣,于是辭去工作赴美學習營地教育,如今她已是“冠軍營地”營地教育的項目負責人之一。
黃偉茹介紹說,營地教育在美國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每年有超過1000萬的青少年參加營地教育,按美國營地協(xié)會1998年給出的定義為“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幫助每一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也就是說,讓孩子們來到一個相對獨立、陌生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里生活,與現(xiàn)代社會、商業(yè)化元素盡量隔絕,開展有主題性、強調(diào)交互分享的體驗式學習。
“與夏、冬令營真的不太一樣”,她表示國人較為熟悉的夏/冬令營等其實也屬于營地教育的范疇,但它們在國內(nèi)難免局限于“學習+旅行”的形式,離她從美國所學習的那套正宗營地教育所追求的“學習+生活+探索”有點遠。
“比方說過獨木橋,一般的夏/冬令營、戶外拓展就是老師和隊友在一旁喊‘加油加油’,鼓勵努力去走,而在營地教育的話,會有帶隊導師告訴你,你可以堅持走過去,也可以叫隊友幫忙,還可以嘗試找另一條路繞過去”。黃偉茹指出,大部分夏/冬令營仍是“老師說什么我做什么”,強調(diào)育成本質(zhì),體現(xiàn)的是行為主義,營地教育則是“老師帶我一起想一起做”的人本主義導向,追求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成長。
強調(diào)參與、互動
“綠光繪本生活館”的經(jīng)營者茉莉(化名)起初也只是打算給較為枯燥的單繪本閱讀教學融入一些配套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讓孩子把繪本里看到的形象、場景動手制作出來,經(jīng)過不斷改進,今年茉莉和她的團隊摸索出一套“繪本+手工創(chuàng)作”的教學體系,成功舉行一系列結(jié)合大自然的主題創(chuàng)作營活動,并成為東莞市內(nèi)一些機構(gòu)開展營地教育的承接方。
“就算是室內(nèi),孩子也能接近自然,在‘原生態(tài)’當中成長。”茉莉說,他們的木工營設置5節(jié)-8節(jié)課,第一堂先認識木材,第二堂學會使用工具,最終要孩子們把一堆特定的原木塊做成能看能玩的簡單工藝品,“他們會去認識木材,學會規(guī)劃使用木材,像做投石機、小風車之類還需要一定物理知識,相比之下玩樂高積木之類的都是玩半成品了”。
東莞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心理輔導老師鐘瑋近期也在關注營地教育,他認為營地教育是一種不同于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卻能形成互補的社會教育模式,著眼參與、體驗和社交互動,特別強調(diào)動手去做,能為長期沉浸在課堂里的大部分國內(nèi)學生營造不一樣的成長空間。他的一位朋友正打算推出一個“跟水稻一起成長”的營地教育項目,每月1天-2天,從育苗插秧到最后變成米,在水稻的各個生長節(jié)點里,讓孩子參與生產(chǎn)勞作,并結(jié)合一些24節(jié)氣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孩子對植物的生長有直觀的認識,并明白時間沉淀的價值。
市場
家長仍持觀望態(tài)度
盡管參加過“冠軍營地”的家長學生反響不錯,但記者了解到,目前東莞家長對營地教育的認知和接受仍處于啟蒙階段,營地教育機構(gòu)招生情況都不算太樂觀。
首先是費用上,讓家長有所顧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活動項目相近兩天的露營營地教育均價為600元-800元,而住旅館的普通戶外拓展也就300元-400元,很多家長會被收費嚇跑。對此,黃偉茹認為,營地教育一般采用導師制的小班教學,導師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往往比課程內(nèi)容更重要,導師招聘需要兼顧戶外帶隊能力和教育能力,這樣的專業(yè)人才目前并不多。一方面每個營地的成員數(shù)量通??刂圃?0人-40人內(nèi),另一方面要在師資上大量投入,因此導致東莞這邊的營地教育學費短期內(nèi)居高難下。
其次是家長們“仍放不開手”,擔心一些營地教育項目容易使孩子吃苦受傷。傳統(tǒng)意義上,營地教育一般需要進行戶外露營,本身就不太輕松,而且如野外定向、攀爬、作繩速降等與日常避險相關的技能也常作為課程出現(xiàn),這對于少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城市家庭來說都并非易事,何況如今的孩子都是集家里的萬千寵愛于一身。對于這一點,相關營地教育負責人指出,營地的設置和存在其實正是一種安全保障,導師們也會圍繞安全把控項目內(nèi)容。茉莉以自己的木工營為例作解釋,里面按營員配備有防割手套、護目鏡和過濾口罩,還有一把工業(yè)大風扇吹水汽用來減少漂浮的木屑塵埃。
展望
因地制宜方能更快讓市民接受
“營地可以讓我們用盡可能安全的方式去開展很‘野’的活動。”鐘瑋指出,營地教育里的“營地”往往會基于心理學做有彈性設計——分為“舒適區(qū)”和“延展區(qū)”,“舒適區(qū)”是重復的、熟悉的、不難受的活動內(nèi)容,而“延展區(qū)”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活動強度、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既能適應投入、不至于太難,又給予孩子‘比以前的自己更優(yōu)秀’的嘗試和發(fā)揮的空間。”
對于營地教育組織方而言,培養(yǎng)和引導更多東莞家庭的參與,仍需要“更接地氣”的形式創(chuàng)新。今年冬季的“冠軍營地”是雪地主題,黃偉茹打算以大部分家庭能接受的滑雪場活動為主,通過請一些專業(yè)教練開展系統(tǒng)訓練來形成特色。“要保留美國那種真的去冬天的野外生活、滑雪的環(huán)節(jié)不太現(xiàn)實”。茉莉也構(gòu)思了多種同樣利用大自然環(huán)境開展的主題手工創(chuàng)作營,如通過常見樹皮貼拼制作樹皮畫,或者利用常見鵝卵石進行石頭彩繪,“孩子可以從身邊取材”。
有趣的是,原則上營地教育是家長不參與,鐘瑋認為目前一段時間內(nèi)在國內(nèi)營地教育卻適合以親子方式開展。他認為,當前家庭教育日益受到社會重視,親子營地教育恰是極好的實現(xiàn)平臺。此外,國內(nèi)的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投入或參與營地教育有較多的局限,而通過發(fā)動家委會來組織則更為合理,“如果家委會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更有心思的營地活動,孩子則能收獲更多的陽光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