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的冰壁,冰塊落下的清脆聲,
過程中的刺激,攀頂成功后的喜悅,
這一切都會讓愛好戶外的你刻骨銘心。
攀冰是在攀巖運動對展中誕生的新的分支,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修科目,也是登山運動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攀冰主要是自然冰,分為冰瀑和冰掛兩種。在中國北方,冬季來臨之后,許多高山、瀑布形成了良好的攀冰條件。在傾斜的冰面上腳穿冰爪,手執(zhí)冰鎬,將一顆顆冰錐固定在凍結的瀑布上,再踩著這些支點攀上懸崖。當然,也許一不小心你會滑下幾米,但是想一想自己 在一座純凈的自然冰雕上攀行,成了自然景觀的一部分,一切困難都會顯得微不足道了。
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冬季,往日飛流直下的瀑布都會凝固,變成幾十米高的冰雕壁畫。登上冰靴,配上冰爪,穿上安全帶,扣上保護繩,帶上安全帽,手持冰鎬,我們去晶瑩的冰瀑上跳芭蕾。
所需個人裝備
攀冰是攀登高山,雪山活動中必須的技能訓練之一。 攀冰所需的主要技術裝備:
?、俦€:有幾種活動頭可供調換,把的尾端有一繩套,套在手腕上,以防失手滑落。
?、诟呱窖ィ号实茄┥奖貍?。靴表面有防水層;有的分為外靴,內靴,外靴防水耐磨,內靴保溫。
?、郾Γ和呱窖ヅ涮资褂?。分為8齒,12齒,16齒等。使用上分為卡式,捆綁式兩種,卡式使用方便,尤其在外界條件突變或環(huán)境惡劣時,取出冰爪扣上高山靴即可。捆綁式安全牢固、可靠。
④冰錐:使用合金鋼制成,呈空心螺旋狀,固定在冰面上,用力旋轉深入冰層。在冰面上起到固定主繩、保護作用。
⑤其他:防水主繩、頭盔、防水服裝、防雪套、防水手套、安全帶、繩套等。
入門基本功
抓:用手抓住巖石的凸起部分。
摳:用手摳住巖石的棱角、縫隙和邊緣。
拉: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點的前提下,小臂貼于巖壁,摳住石縫,用力下拉引體向上。
撐:利用臺階、縫隙或其它地形,以手臂和小臂使身體向上或向左右移動。
推:利用側面、下面的巖體或物體、以手臂的力量使身體移動。
脹:將手伸進縫隙里,用手掌或手指曲屈漲開,以此抓住巖石的縫隙做為支點,移動身體。
蹬:用前腳掌內側或腳趾的蹬力把身體支撐起來,減輕上肢的負擔。
跨:利用自身的柔韌性,避開難點,以尋求有利的支撐點。
掛:用腳尖或腳跟掛住巖石,維持身體平衡使身體移動。
踏:利用腳前部下踏較大的支點,減輕上肢的負擔,移動身體。
挑戰(zhàn)絕美冰瀑
挑戰(zhàn)絕美冰瀑!魔戒里才能看到的中土奇跡之景。
攀冰級別
攀冰的難度是由有經驗的攀登者首次攀登后確定的,其參照物為不隨季節(jié)和時間變化的永久性的阿爾卑斯攀登路線。傳統(tǒng)的難度劃分采用蘇格蘭 難度系統(tǒng),分為7個等級:
1級難度:攀登路線較短,中等難度冰雪坡,坡度低于50度。
2級難度:攀登路線較長,冰雪坡度大于50度,部分地方有冰、雪或巖石坎。
3級難度:攀登路線較長,部分地方坡度接近90度。
4級難度:90度垂直冰壁攀登路線較長,攀登困難,部分地段也可有混合攀登。
5級難度:攀登路線很長,幾乎全是90度垂直冰壁,困難地方非常多,其中有很多混合攀登地形。
6級難度:攀登路線很長并且大部分是阿爾卑斯永久冰壁和混合攀登,特別困難。
7級難度:喜馬拉雅等高海拔山區(qū)及無人涉足的偏遠地區(qū)。攀登路線長,攀登難度和危險非常大。
攀冰技術
*攀冰技術分為德式技術與法式技術:
法式技術
法式攀冰不同于一般的攀巖,它用一支大冰鎬攀爬,采用“兩點支撐,一點移動”的技術,即用一只腳或一支冰鎬支撐身體,移動另一只腳或冰鎬,這種技術要求比較高,且冰坡超過60度時不適用此方法。法式技術的要領是:雙手在胸前橫握冰鎬,一手握冰鎬三通處,鎬尖向下,另一手握冰鎬1/3處,雙手間距離相當于肩寬。雙臂用力將冰鎬扎牢于冰面,然后依次移動雙腳,反復進行。
德式技術
這是攀冰比較安全的方法,與法式技術不同,它采用兩支小冰鎬,輪番插入冰雪坡中交替上升或下降,類似攀巖的方法,即“三點固定、一點移動”?,F在大多數攀冰者都采用這種技術,適合攀爬坡度大于60度小于90度的冰壁。
*細節(jié):
用冰鎬修臺階,深度要足以容納靴子前半部,并有小凹口以利手攀
不穿冰爪直上法
不穿冰爪斜行上坡法
不穿冰爪下坡法
坡度15度以內,法式技術,鴨步走路,持鎬姿勢
坡度40度以內,斜行上坡法式技術,腳掌著地,持鎬姿勢
坡度50度以內,斜行上坡法式技術,腳掌著地,斜跨身體握鎬,鎬尖朝前
斜行上坡法式技術改換方向,腳掌著地,斜跨身體握鎬
法式技術piedassis平衡休息姿勢
坡度45度以上,斜行上坡法式技術,腳掌著地,保護姿勢握鎬
坡度45-55度,前齒攀登德式技術,蹲低姿勢握鎬
坡度50-60度,前齒攀登德式技術,高立姿勢握鎬
坡度45度以上,前齒攀登德式技術,保護姿勢握鎬
坡度60度以上,前齒攀登德式技術,曳引姿勢將鎬插入頭部前上方
坡度45-55度,前齒攀登德式技術,蹲低姿勢握雙鎬
坡度60度以上,前齒攀登德式技術,左鎬曳引姿勢,右鎬高立姿勢
雙腳呈三點鐘位置,法式(腳掌著地)和德式(前齒攀登)技術的結合
垂直冰壁上拔出一鎬時,要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到另一鎬上
monkey hang技術翻越凸起冰巖
向右橫切:左鎬位置約與身體呈45度,接著右鎬垂直入冰,位置約在身體右側一尺左右,踢冰橫移
坡度50度以內下坡技術,腳掌著地,持鎬姿勢
坡度50度以內下坡技術,腳掌著地,斜跨身體姿勢握鎬
下坡技術,腳掌著地,助平衡姿勢握鎬
下坡技術,腳掌著地,欄桿姿勢握鎬
攀冰注意事項
1.攀冰前要勘察地形,考察冰質,選擇攀登路線和時間。
2.掌握天氣變化情況。冰質和天氣對攀冰的影響最大。攀冰不宜選擇冰太脆的地段,太脆的冰容易斷裂,冰鎬和冰爪抓不住。好的冰質表面冰層可能會稍稍發(fā)軟,里層較硬,冰鎬敲下去冰不易斷碎。
3.冰質不好或形勢險惡時就需用安全繩索進行保護。
4.除了一些人工澆筑的冰壁,攀冰一般選在深山峽谷之中,深山峽谷中的風很大,大風天不利于攀冰。
5.將冰鎬扎入冰面時,不要用力過猛,而且冰鎬不要晃動,因為這樣會使冰面破裂,影響其穩(wěn)固性。
6.踢腳時要用力使冰爪尖牢扎入冰面。正確的動作是:提腳的同時以膝關節(jié)為軸,利用登山鞋的重量,使腳平穩(wěn)地前踢,使冰爪的兩個前齒都能扎入冰面,第二齒應該抵住冰面。
注意:腳不要上下晃動,否則容易使冰面破碎而不牢固。另外,腳要平直,如果呈八字形扎入冰面,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冰爪的作用。
7.除安全帶等必要的保護性措施外,攀冰時還必須佩戴頭盔,以防碎冰墜落。
8.冰爪:一定要卡緊,在路線中間,如果冰爪脫落,會有生命危險;
9.防水的衣物:不要過于追求運動的舒適而穿彈性的衣褲,如果在攀爬中由于流水而濕透,再遇上起風,將會有生命的危險;
10.保護器:不能使用帶制動功能的保護器,如GUIGUI,一般用ATC或“8”字環(huán);
11.攀冰手套:防水,摩擦力大,在一定的保暖前提下盡量薄,這樣才不影響使用器械;
12.繩子:攀冰應采用防水動力繩(干繩),直徑在10毫米以上,結組攀登需要半繩或對繩,需要更多的攀爬經驗和設置保護點的經驗,攀登者和保護者要相當默契;
13.冰錐:冰錐擰入冰層,設置保護點,在TOP-ROPE攀登時,頂上的冰錐至少有兩支,長度大于16厘米,兩冰錐的距離大于60厘米。經常檢查有無松動;冰錐一定要擰到底。
14.懶是不能偷的。如果有冰包妨礙了冰錐,用冰鎬清掉他們后繼續(xù)將其擰完;
15.技術鎬:技術鎬一對,一般在50厘米長,反曲線設計。